最新目录
期刊导读

诸子百家争鸣的焦点

来源:文艺争鸣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1-0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“诸子百家”的观点不同,代表的利益不同,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大论战,从而造成了“ 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思想大师的年代,也是需要出现大师的年代。这个时代,思想家的诞生,

“诸子百家”的观点不同,代表的利益不同,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大论战,从而造成了“


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思想大师的年代,也是需要出现大师的年代。这个时代,思想家的诞生,不是一个个的,而是一批批的。

正如,恩格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评价:

可谓时事造英雄。他们当中,随便指出一个来,估计都会超过今天所谓的蹩脚的三流教授。


他们当中,虽然有的思想被中国的历史所淘汰,但毕竟留下了声音,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

历史演进五千年,我们的知识虽然突飞猛进,但智慧却没有进步多少,甚至还有所退化。

每当我们的民族或者个人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,我们就会把目光投向这个时代,向这里汲取养料和经验。

于是,这个时代成了雅斯贝尔斯眼中


纵观诸子百家,他们所争论问题的方方面面,条目繁多,但择其大要,概其大略,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:

人性是善的,还是恶的?

这个让人无法做出一个“非此即彼”回答的问题,成为了先秦诸子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。

但令人讽刺的是,争论的双方竟然是一师之徒,是亲师兄弟在争论。这两个人就是


孟子是孔子的学生,而荀子也是“受儒家之学”。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孔子之后,就分道扬镳了。

我们知道,孔子从来就没有对“人性”下过什么定论,他所强调是“仁”和“礼”的辩证统一。

一方面是“人而不仁如礼何”,另一方面则是“

一方面是“


而到了后来,人心沦丧,社会秩序混乱,“礼崩乐坏”不仅使人没有了信仰和人生的支点,也让社会失去了规范。

据此,孟子强调孔子的“仁”,并将其扩大为人性的善,并以此来改造人性。

他认为,人心之所以沦丧了,是因为人身上的“善端”被遮蔽了,人只要经过类似“吾养吾浩然之气”的修炼,就能重新发现自己的“善端”,从而弃恶从善。


荀子和孟子的出发点不同,他认为战国时代的弱肉强食不是人的“善端”被遮蔽了,恰恰相反,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。

人性本来就是恶的,人本来就是卑贱的,必须需要压制、规范和教化。人之所以变得文明,变得善良,那根本不是人的本然状态,而是后期教化的结果。

所以,他强调孔子提出的“礼”,强调在社会规范上下功夫,而不主张关起门来养什么


马克思曾经说过,文明和异化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。人类每前进一步,其异化程度就加剧一步。

在所谓文明的背后,有时候却是更多的压抑。比如我们今天,看起来好像比以前进步了,吃的好了,穿的也漂亮了,交通也方便了,医疗也进步了。但是我们是否想过,我们受到的束缚是不是也更大了?

我们在应该吃饭的时候却无法吃饭,在应该睡觉的时候却无法睡觉,道德看起来很高尚,但不知有多少人却打着道德的旗号行卑鄙之事。礼仪让人看起来文明多了,但这些礼仪反过来又不知压抑了人多少自由。



儒家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上下有序的和谐社会,而道家却崇尚“小国寡民,老死不相往来”。

儒家希望能在血缘伦理情感中找到人生的支点和意义,但道家却认为这种“相濡以沫”的情感虽然能让人涕泪横流,但却是一种更具有迷惑性和杀伤力的虚伪,远没有“相忘于江湖”来得逍遥,来得自在……

也正是在这种争论中,儒家和道家确立了相互对立的姿态,也为儒道互补奠定了基调。


到底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?这成了儒家和法家之间争锋的焦点。

其实,这场争论是孟子和荀子两个人关于人性善恶争论的继续和延伸。

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,而韩非子又是荀子的学生,正是他将荀子的“礼”改变成了“法”。

文章来源:《文艺争鸣》 网址: http://www.wyzm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103/333.html



上一篇: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_850字
下一篇: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?具体讲的

文艺争鸣投稿 | 文艺争鸣编辑部| 文艺争鸣版面费 | 文艺争鸣论文发表 | 文艺争鸣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文艺争鸣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